识字阅读 | "死记硬背"这件事儿对语文教育到底有用吗?你真的想过吗?

2017-12-13
374
识字阅读 |  "死记硬背"这件事儿对语文教育到底有用吗?你真的想过吗?

编者按:

     古人幼儿进入私塾后经过反复地认读、读文章,背诵记住了大量的文章(文言文),形成幼儿自己头脑中的“初级文义库”。“死记硬背”在幼儿时期之所以效果突出,徐氏理论的结论是得益于幼儿阶段超强的、以记忆为主的整体识别学习能力。徐氏理论进一步认为,“死记硬背”只是婴幼儿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,在今天,我们更应该而且完全有条件,创造出适合婴幼儿整体识别学习模式的多种文字环境,让婴幼儿像学会说话那样,自然而然地学会识字和阅读。


  黄玉峰:他是教育界的领军人,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、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、硕士生导师



学语文,就是要死记硬背


Q   学语文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识字,很多家长诟病学校要求学生生字抄写很多遍,课文需要死记硬背,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?


 A   字要熟练会写的话,还是需要抄几遍的该背的就得背,小时候你不背,难道等长大了记忆力衰退了再背吗?

     学语文本身是要下点功夫的,尤其年纪小的时候,要下点功夫、记点东西,背点东西,学点东西。

     特别是诗歌、好的文章等等,更应该从小就背起来,因为节奏感在里面呀。写文章好的人,懂得什么样的语言读起来舒服,怎样写可以把其中的音乐感、节奏感把控好,同时,道理也能够讲清楚。

     平时大量的阅读、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,许多读到的内容,借过来借过去,就活了呀,东西越多越活,当你写文章用词的时候,这些东西自己就会跳出来了,苏东坡讲腹有诗书气自华,如果你腹中没有东西,临时去想词怎么能想得出来呢?


 Q   背诵很需要花时间,现在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这么多,生活节奏这么快,时间不够用怎么办?


 A   就是因为节奏快了,大家不重视这个问题了,学习就“浮在表面”。

     大脑开发是记忆力先开发,先记很多种东西,记忆力自然就开发好了。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要把基础打牢,看起来花了很多时间,节奏比较慢,其实这个才是真的(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)。


 Q   这么强调记忆,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呢?


 A   记忆力和创造性是没有矛盾的,创造性是怎么来的呢?因为看得多了、做得多了,以后才会有创造。写文章也是“创造”,本来没有这篇文章,现在创造出来,你怎么创造出来?因为看得多,记得多,词语掌握多了才写得出来,谁创造得好就是因为他积累得多。所以文学就是这么回事情——

* 首先,是积累、吸收;

* 然后,在自己脑子里编程;

* 最后,才是吐出来表达。

就像生孩子一样,你没有怀孕怎么生孩子?一定要先接受东西,才有可能生出来东西。

你学一篇文章先记住它就是了,干嘛要去分析“这篇文章哪句词语好不好”呢?干嘛要成天考虑“我记得多了到底对不对”呢?

犹太人有句话,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,他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“生吞之功”,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,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,东西吃多了以后他自己学会消化。

胡适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:

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:人心曲曲弯弯水,世事重重叠叠山。我就是觉得好玩,并不是很懂。到了60岁,我还是喜欢这句话,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。”


9岁的胡适真的不理解吗?他不理解不会感到喜欢的。其实9岁也算理解,60岁也叫理解,理解程度不同罢了。这样简单的一句话都这样,更复杂的话你怎么理解?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,长大了,阅历到了,自然就懂了。

所以“生吞活剥”没关系的,吞下去了,葡萄糖够了,脂肪有了,维生素也有了。

可是如果你天天分析这里面有没有葡萄糖,有没有维生素,却没有吃东西。你说十年下来,你会瘦成什么样?


 Q   怎样的生吞活剥才不是囫囵吞枣呢?


 A   当然,也不是说什么书都值得看、值得吞,一定要学会区分,有所取舍:

   ·有些文章有点文采,但内容并不太好。像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这篇文章,里面有很血腥的、“弹体上沾满脑浆”这样的描述,我就不喜欢;

   · 有人请我写字送给他,这我愿意,但让我写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我不写。为什么?“吃胡虏肉,喝匈奴血”何等残暴?

        ·    包括鲁迅文章,哪些可以看,哪些不可以看?鲁迅的许多文章都在骂人,满身的戾气。因为他从小被人欺负,他爷爷被抓起来后家道没落,所以他的怨气很重,这就是不值得学习的;但是像《三味书屋》这样比较温馨的是可以看看的。

   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去看这些血腥的、残暴、怨气重的东西。这么多年来,我们付出的代价已经太大。

     所以,我们要给到孩子一种平和之气,要喜气洋洋,要开开心心,要给孩子从小就哺育温柔敦厚的东西、善良智慧的东西。


学古典文化,从识字开始追根溯源


 Q   现在的教材里,文言文的篇幅提高了许多,可是很多家长反映学生学起来难度比较大,是因为我们用简化字学,所以有障碍吗?


 A   我们现在学的都是简化字,当然也只能用简化字去学习古诗文。但你在识字的时候如果知道这个简化字是怎么来的,文言文就容易看懂了。

     中国字是有活力的,所以它的生命力特别强。每个字都有它的源头,知道了它的发展脉络,就如同从一个人一出生就认识他一样,不管他打扮成什么样子,我们都能认出他来。      

     那么,不论这个字出现在古文中还是现代文中,我们都会很容易识别出它的意思来。比如:

·   “正大光明”的“正”字,下面就是一个“止”(迈步走的意思),上面一横,这样拼在一起,表示对着正确的方向走,不偏不倚就是正,也是走路走得很直的意思。

·  再比如说“原”,“原野”的“原”没有三点水,三点水是“源头”的“源”,但是在古文里面根本就不出现三点水的“源”,这个“原”本来就是“源头”的意思,因为“原”字在造字的时候,它的本意就是一个山崖下边的泉水,他何必要三点呢?后来由于被“原野”这样的词借用了,所以它就要再造一个带三点水的字出来。

   所以识字其实很重要,推荐可以看看《说文解字》,一个字一个字追根溯源地学,看起来很慢,其实对字的来源弄清楚后,你看再多的典籍、文章都相对容易得多,错别字也不会来了,将来写东西也会很有底气

 Q   现在家长对国学学习越来越看重,可是市场上打着国学旗号的机构,良莠不分,非常混乱,要不要让孩子去学国学呢?

 A   “国学”教育,即便鱼龙混杂、甚至有些机构是带有一定欺骗性的,但是,我的观点是——有总比没有好,让大家都能形成一股学习古典文化的风气也是好事,我们姑且把它当作一种“多元”来看待吧。      

     中国的古典文化,包括诗歌,是一种贵族文化,如果我们没有形成学习的风气,把这些真正有文采的、贵族气质的东西抛弃了,那么我们的中国文化也就完了。


 Q   现在受西方教育的影响,中国式的一些学习方法在受到诟病,对此您怎么看?


 A   中国古代基础教育有它的长处,它不是随随便便哪一个人发明的,它是一两千年来这么多人积累的学习方法。

      不要以为现代才有科学,古代的科举就一无是处。古代社会也是需要管理人才的,管理人才也是需要有科学知识的,科举考试不是考你《诗经》怎么背,而是要考你的表达,考你对待事情如何处理。比如会考到云南省的一条河怎么治理”,如果没有这样的地理知识,不知道这条河,或者没有工程方面的知识,怎么考得出来?

     再次说到“背诵”,记忆力是任何能力的基础,失去记忆力的人,比如像老年痴呆症,可以想象他其他分析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了。



     总之,黄老师不断重复强调的无非是学习最本质的东西:
     扎扎实实地积累,真真切切地体悟,开开心心地面对,舒舒展展地表达。
      其实,我们今天大谈的创新,不是凭空想象,不论多么先进多么花哨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教你去建造空中楼阁,因此,扎实地积累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,扎实的积累也在任何地点任何教育环境下都可以自己想办法进行。
     接受了教育不等于有教养,学习了文化也不等于懂得讲文明,黄玉峰老师教育孩子们要注重经典的积累与情感的积累,其实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,能够做到修心!



(此文转载并经整理加工)